亚洲/中国 - 沿着耶稣会士卫匡国的足迹继续促进相遇和交流的历程

星期二, 24 九月 2024 使命/传教   耶稣会士   地方教会  

Marta Zhao e Laura Gomez Ruiz
杭州(信仰通讯社)—无论是中国,还是杭州市、中国天主教会团体,从未忘记过四百一十年前出生在意大利的伟大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
公元一六一四年九月二十日,这位伟大的耶稣会传教士出生在意大利的特兰托。在华期间,他还受到了中国皇帝的尊敬,特别是备受清宫廷礼遇,在北京受到顺治皇帝的接见。时至今日,他的事迹和见证仍然鲜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断继续开启着相遇和交流的新篇章。
二O二四年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隆重纪念威尼斯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逝世七百周年之际,特别开辟了一个新专栏《追随马可∙波罗的足迹》,介绍在不同时代、以不同身份继承了马可∙波罗遗志,为在西方传播有关中国知识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意大利人士,首当其冲的就是耶稣会士卫匡国。
二O一九年三月二十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在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前,在意大利著名的《晚邮报》发表署名文章,高度评价卫匡国等意大利汉学家,“为中欧交往架起桥梁。从编写西方第一部中文语法书的卫匡国,到撰写《意大利与中国》的白佐良和马西尼,助力亚平宁半岛上的‘汉学热’长盛不衰”。
在意大利,以卫匡国命名的特兰托研究中心特别推出了专注中欧文化关系的半年刊“Sulla Via del Catai”。
杭州市从未忘记过这位长眠于此的伟大传教士,特别建起了“卫匡国传教士纪念园”,并成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天主教徒朝圣的圣地。目前,这里正在修缮中,将以崭新的面貌继续为人们注入推动福传事业的新动力。事实上,安息在美丽西子湖畔的不仅仅是卫匡国,还十四位为中国福传事业呕心沥血的耶稣会传教士。他们中有著名的殷铎泽神父(Prospero Intorcetta ,1626-1696 )、金尼阁神父(Nicolas Trigault,1577-1629)、郭居静神父(Lazaro Cattaneo,1560-1640)和阳马诺神父(Emmanuel Diaz,1574-1659)等。
二O一八年,“纪念卫匡国来杭375周年:远方亚洲之印象 卫匡国中国地图展”在杭州市中意中心揭幕。二十多位意大利友人和百余位中方人士出席了由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中意文化商业促进中心、意大利卫匡国研究中心和意中教育联合主办的纪念展。
而杭州天主教会团体更在二O一O年隆重纪念卫匡国亲手创建主教座堂建堂三百五十周年。并与当地高等院校、研究学府以及地方政府联合主办了“卫匡国学术交流会”,缅怀为浙江省杭州地区福传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耶稣会伟大传教士、地理学家、地图家、历史学家卫匡国神父。杭州教区曹湘德主教致欢迎辞,教区郑家茂和方法全两位神父主持。随后,学者代表浙江大学董太和教授、意大利驻上海领事馆文化处处长卡萨齐教授致词;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钮俊局长发表了讲话。六位专家和学者先后发表了专题论文。参加本次交流会的谭伟建教友曾在新华社工作,他表示,“前辈卫匡国神父跨越千山万水、克服种种困难传扬天主圣教,这种精神很伟大,可以唤醒我们的使命感,也很值得现在的神长教友学习效法,为推动教会牧灵福传事业而努力奋发”。同时,在修缮一新的杭州市天主堂内举行了隆重感恩弥撒圣祭,庆祝建堂三百五十周年及本堂瞻礼。郑家茂神父主礼,十几位司铎共祭,来自教区内各堂口、以及国内外的教友齐聚圣堂,满怀喜悦和感恩之情赞颂主恩。
中国目前最权威的卫匡国学者,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林金水教授介绍,时至今日人们敬仰、高度评价卫匡国神父,感谢他为在中国传播福音而献身的精神。
卫匡国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特兰托,于一六一三年加入耶稣会。在罗马学院求学期间,师从耶稣会士基歇尔,并深受其影响。一六四O年,卫匡国被派遣到东方传教。他从葡萄牙里斯本搭船出发,途经印度果阿,于一六四二年八月抵达中国澳门。来年,被派往中国内地。由此,开启了他在中国与欧洲大陆之间两度穿梭的文化交流传奇之旅。他编写了西方第一部中文语法书和有关著述,为中西文化交流沟通、架起中欧交往桥梁,并对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兴起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匡国入华之初,恰逢明清更迭,动荡的社会局势让在华耶稣会士及奉教士大夫深感忧虑。护卫匡扶、济世安泰的美好愿景,也就成了卫匡国的名号。同时,修会内部,以及耶稣会同西班牙托钵会之间也暗潮涌动。公教译名以及礼仪之争不但没有因为时局紧张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内外交困的严峻局势虽不是卫匡国所能左右的,但却对其后半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华第一阶段的八年时间里(1643-1650),除浙江杭州、金华等地外,卫匡国的足迹还游历于两京之间。一六四七年,在浙江兰溪教友祝石的帮助下,卫匡国撰述了《逑友篇》,延续了利玛窦在《交友论》中的人文主义融合基调。卫匡国身处的浙江南部亦是西班牙托钵修会活动的地区。尽管卫匡国非常认同利玛窦的精神,但深知托钵会在礼仪问题上的异见。而且,道明会会士黎玉范已先期赴罗马申诉。在华耶稣会深感有必要派人返回罗马说明情况,卫匡国也就成为不二人选。
一六五一年三月,卫匡国离开中国福建,历经辗转直至一六五三年九月才再度踏上欧洲大陆。海上颠簸期间,卫匡国笔耕不辍,并在返回欧洲后将这段时间的著作出版,其中不乏旷世名作,如《鞑靼战纪》、《中国新地图志》、《中国历史十卷》等广泛涉及中国地理地貌、历史与现状以及语言文字的报告。构成当时欧洲对中国最为系统、深入且真实的史料记载。也因此,卫匡国当之无愧欧洲早期汉学家之列。得益于他的斡旋,教廷于一六五六年三月颁布教宗敕令,准许中国奉教者祭祖祀孔。
一六五七年,卫匡国和殷铎泽等会士一同再度从里斯本启航返回中国,并于一六五八年七月抵达澳门,开启了第二阶段(1658-1661)的在华传教事业。一六六一年,他亲手创建的杭州天主堂落成之际,这位杰出的意大利传教士在杭州安息主怀,享年四十七岁。他被安葬在明末奉教士人杨廷筠购置的大方井墓地,和十四位同会会士一起长眠在西子湖畔。
(Agenzia Fides 24/09/202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