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ticanMedia
Gianni Valente
罗马(Agenzia Fides) –“你们要记住那些领导过你们、把天主的圣言宣讲给你们的人;仔细观察他们一生的成果,要效法他们的信德”——这段《希伯来人书》是贝尔格里奥神父所珍视的。他常引用这段话来阐明,纪念那些将基督的救恩传递给我们,却已离世的先辈们是何等美好且重要。那些男女老少“引领我们靠近生命与希望的泉源,让后来者也能汲取活水”。
今天二O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复活瞻礼后的“天使星期一”,教宗方济各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季节性流感引发的并发症,导致老人去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贫民窟,许多老人在严冬时节向医生殉道者圣潘塔莱昂祈求护佑,以防感染流感和肺炎。至此,贝尔戈里奥教宗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像蜡烛一样耗尽了自己的身体,那随着年岁增长日渐衰弱却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时刻的血肉之躯,始终听命于使命所需的辛劳、恶劣环境与疾病风险中。他的离世恰逢复活期,教会隆重庆祝基督救赎奥迹之际,这一时刻也成为他毕生奉献与牺牲的最终见证。
此刻,对他的普世教会儿女们以及所有远近爱戴他的人而言,是缅怀的时刻。人们满怀着平安与感恩的哀恸,感谢他在弥留之际向教会和世界反复见证的一切——无论大小、新旧。
即使身居教宗之位,贝尔格里奥仍不断重申:信仰非由人而生,乃是基督的恩赐。若基督不以“吸引力”征服人心(他常引用拉青格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话),无人能到祂跟前。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言,这是“欣赏”。因此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拣选的,没有人是在宗教‘市场’提供的所有可能性中自主选择成为基督徒。我们是基督徒,因为我们是被拣选的”(2020年4月2日疫情初期的讲道)。他也强调信仰不是“追求完美的灵性之旅”,而是“圣神的恩赐,一种超越一切预备的恩赐”。当信仰淡漠时,可能退化为“仅仅是一种文化,或诺斯底式的悟性、一种知识而已”(2015年1月26日讲道)。
教宗反复强调,仅知道天主存在是不够的。一个虽复活却遥远的上主不能令生命充实,再公义圣洁的上主若与人疏离也难具吸引力。我们都需要“看到上主”,亲手触摸祂为我们的复活。如门徒们那样——通过祂的伤痕。
教宗方济各反复重申教会是基督及其圣神的工程,强调教会属于基督而非自我构建、绝非自给自足。唯有基督,能通过宽恕使教会摆脱自以为是的惯性。他持续不断地宣讲圣神才是“教会的主角”——最初赋予宗徒传福音力量的那位,至今仍在“成就一切”、“推动教会前行”,即使在迫害中“仍给予信徒保持信德的力量”。他重申:“推进教会的不是我们——教宗、主教、司铎或修女,而是圣人们”(2016年1月12日圣女玛尔大之家讲道)。
作为教宗,他指出教会变革的唯一标准应是灵魂的得救,需移除阻碍恩宠运作的障碍,使人与基督更易相遇。即便带着矛盾、错误、人性的软弱——作为“被基督注视的罪人”,他见证拯救教会的奇迹非人力可为。作为伯多禄继承者,他身体力行了“月亮的奥迹”——初期基督信仰时代希腊和拉丁礼教父们形容教会本质的珍贵隐喻:如果基督不以祂的光芒照亮教会,就像太阳照亮月亮一样,教会就会成为一个不透明的黑暗躯体,纵然拥有辉煌传统与精明现代性,仍将是晦暗之体。
教宗方济各毫不避讳地强调:在基督的救恩计划中,各类贫困者最蒙眷顾。弱小者因其弱小更易穿过窄门,进入天国的盛筵。他重申耶稣应许的救恩面向全人类,激发信徒以慈悲亲近世间的期待、痛苦、绝望、罪恶与悲惨。从最受伤的迷失者开始,拥抱整个人类大家庭。
他倡导的“牧灵皈依”绝非退避平行世界。正是带着伤痕的“不完美教会”才能“理解今日世界的创伤,将其视为己有、与之同甘共苦、陪伴并寻求治愈”。因为“有伤痕的教会不自我中心,不自诩完美,只聚焦那位能治愈创伤者——耶稣基督”(2018年1月16日对智利进行牧灵访问期间的讲话)。
方济各在任期内重大事件、举措与变革,必将深刻影响第三千年初期的教会历程。对此已有并将有浩繁著述。但十二年来,这位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罗马主教通过在圣女玛尔大之家的讲道、三钟经的祈祷、圣伯多禄广场和保禄六世大厅的要理讲授,日日夜夜陪伴并慰藉全球各地无数灵魂。这种与群众无拘无束的亲近也许是他十二年任期内最珍贵的财富。这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是被治愈的生命之流,它以简单而重复的语言,重新提出了基督教信仰和经验活力中最恰当、最亲切的话语和姿态,使其回归到最基本的特质:恩典、怜悯、罪恶、宽恕、仁爱、救赎、对穷人的偏爱。也许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天主的子民们继续为罗马主教方济各祝福、为他祈祷,就像在他就任教宗的那一晚,应他的请求所做的那样。当时,教宗方济各请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的信众为他祈祷。“我要降福你们,但首先请你们为我祈祷——在天主台前为我祈祷,这是天主子民在天主前为他们的主教祈祷”。
这种与群众无拘无束的亲近也许是他十二年教皇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这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是被治愈的生命之流,它以简单而重复的语言,重新提出了基督教信仰和经验活力中最恰当、最亲切的话语和姿态,使其回归到最基本的特质:恩典、怜悯、罪恶、宽恕、仁爱、救赎、对穷人的偏爱。也许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天主的子民们继续为罗马主教方济各祝福,为他祈祷,就像在他就任教皇的第一个晚上,应他的请求所做的那样,当时教皇方济各祈求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的众人为他祈祷。在这些祈祷中,天主子民以信仰意识始终认定:方济各的当选标注着上主仍深爱着教会。唯有这份无悔的爱,才能使教会(甚至教宗职位)对世界具有吸引力。
怀着同样平静的信心,几个月以来,天主子民已开始陪伴这位“几乎来自世界尽头”的伯多禄继任者走完最后的历程。在为饱受病苦煎熬的教宗祈祷的人们眼中,没有灾难性的恐慌或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焦虑,只有充满平安与感动的感恩——从圣伯多禄广场到全球各地的家庭、教堂与广场徐徐升向天际的祈祷。这完全契合他本人对生命终局的想象:“上主以祂的良善提醒我们:‘停下吧,并非每天都会如此。不要习惯于这就是永恒。总有一天,你会被带走、另一个人会留下,你会被带走。这就是与主同行,想到我们的生命终将结束。这才是有益的”。(圣女玛尔大之家清晨弥撒圣祭讲道词)。是的,“思考死亡不是可怕的幻想,而是现实。可怕与否取决于我的态度。但那一刻必有与主的相遇——这才是死亡之美:祂会前来迎接,说‘来吧,我父所祝福的,与我同来’”。
“思考死亡不是糟糕的幻想,而是现实。它是否糟糕取决于我,取决于我如何去想。但它会存在、它会存在。我将与主相遇,这将是死亡之美,我将与主相遇,祂将来临与我相会,祂将对我说‘来吧、来吧,我父所赐福的,跟我来吧'”。
那些将他视为同路人而感到欣慰的人,怀着平静的心情为他祈祷。这是他在暴风雨中多次亲眼目睹的,令人难以置信。
现在,同样多的人为他向圣母玛利亚祈祷。玛利亚,罗马人民的救星。愿圣母将他抱在怀中,就像怀抱一个孩子那样,带他踏上最后的旅程。
二O一八年一月二十八日,在圣母大殿庆祝新修复的《罗马人民救星》圣像迁移庆典上,教宗曾表示,“圣母所在之处,魔鬼无隙可入;母亲临在之地,纷扰不占上风、恐惧无法取胜。我们谁不需要这份护佑?谁不曾诚惶诚恐?(……)我们需要她,就像人在旅途需要休憩、就像婴孩需要怀抱”。
为此,遵照他的意愿,教宗方济各的遗体将安息在圣母大殿的侧祭台——这座通过梅鲁拉纳大街与拉特朗圣若望大殿相连的圣殿。他将在《罗马人民救星》圣像的注视下长眠于此,永远留在罗马的心脏。
(Agenzia Fides 21/4/2025)
<2104 GV.doc>